Design Issue

Oysters feed fishermen,but in the face of industrial compression and environmental degradation,will oyster farming go into the twilight?

不應該就這樣拉上岸,然後摧毀掉,蚵棚這麼大量,有沒有辦法去做生態多樣性的延續?

也許能就讓它待在海上,同時可以復育很多生態資源,又能解決廢棄物的問題,以魚礁的方式處理,讓蚵棚改造成多樣性的復育漁業資源的人工魚礁,讓原本只用一年就被送到焚化爐的蚵棚,發揮更大效益。

損失災害

目前進入收成尾聲,量已減少,若收成率不好,空包彈多,販商收購意願低,也會降低收購價。


最近有許多蚵農見收成率不好,乾脆棄養,紛紛把蚵棚推上岸,為過去少見現象。


牡蠣收成不佳,可能與久旱致蟲害多有關,遲遲沒下雨,海水沒有雨水中和鹽度變高,讓蚵蛭和蚵螺變多,導致牡蠣死亡率高,牡蠣養殖靠天吃飯。

年初許多牡蠣暴斃,原本認為可能只是一時,但到目前都沒改善,收成率大不如前。

經濟價值

養牡蠣經剝殼取肉後,剩下來的就是外殼,蚵殼就變廢棄物,也造成環境衛生的嚴重問題。貝殼處理後可做為肥料、建築用材、附苗母殼、化妝品、殺菌用品,以及固碳等用途。

貝類養殖一直是台灣養殖漁業重要的經濟活動,目前不僅牡蠣、文蛤等貝類占了養殖產業年產值的近四分之一,貝類與民眾生活的食、衣、住、 行、育、樂各方面活動更是息息相關。

未來可以透過「碳交易」 讓漁民養殖貝類具有吸收、封存二氧化碳的功用,擁有「碳權」。另一方面,藉此平衡工廠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「碳債」, 雙方若可以交易,則同時達到減碳效果, 並增加漁民的收入造成雙贏。

每次採集完就有一堆蚵殼,如何有效的利用廢棄的蚵殼 ?

1. 採苗器,在蚵殼中找比較大的殼,清洗乾淨,讓下一代蚵苗附著生長,作為再繁殖使用。

2. 建築材料蚵灰窯,是台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。蓋傳統磚石房子時,會用蚵灰調和糖水、糯米汁等成為黏著劑,像是安平古堡還留有一面舊的城牆遺跡,就是用蚵灰黏的,或是加泥土、細砂、水等來抹牆壁粉飾,另外,木造船隻的建造與維修,也用蚵灰為主要材料的桐油灰漿,作為細縫填補劑,使木板之間不會漏水能堅固耐用。

3. 飼料養分,蚵殼含有高量的鈣質,可改良土質,把它絞碎之後灑在農田裡面,將蚵殼和土壤攪拌均勻,它可做肥料,中和鹼性的土壤。再精細一點把它磨成細粉之後,可讓雞鴨當飼料,因含有豐富的礦物質、鈣質、石灰質,可讓雞蛋生下來比較不會軟化、破裂。種水果也會放蚵粉,讓它補充養分。

4. 改善土質,有鹽分地帶的海邊,都是先鋪一層蚵殼,再鋪一層淡土,它可以隔絕鹽分的上升,而且還可以過濾一些水分,改善土壤。

濱海地區種樹木的話,沿途所栽植樹苗均以生態工法施工,栽種前需加鋪蚵殼,以阻隔地底鹽分滲出,讓樹苗長得快、長得好。新的植栽設計,可提高植物存活率,還幫地方解決蚵殼處理問題。

蚵殼也可以鋪路,像是漁塭之間的產業道路及小路。例如蚵寮社區保安公園就是利用廢棄蚵殼粉埋在地底,阻隔土壤裡的鹽分,改良土質,創造綠地。

5. 廢棄的蚵殼經過再造之後也可以變成藝術品,當藝術家與當地民眾共同參與時,不僅可以凝聚社區意識,也可以提升社區內公共藝術氣息,可以讓在地人擁有獨特的生活美學及地方記憶,進而增加觀光的價值。

蚵農老化

養蚵除了需要搭蚵棚,還要穿蚵串、寄蚵苗、分蚵苗、巡蚵苗和選蚵剝蚵,同時,還得忍受高溫夏天和寒冷冬天。現在牡蠣養殖業越來越少青年投入,蚵農有持續老化的現象。

目前作業竹筏與作業貨車大多都已裝置機械化吊臂,作業過程機械化 ,減少勞力操作,也提高工作效率,希望藉此吸引年輕人加入,解決牡蠣養殖產業人力斷層問題。

觀光活動

如果讓遊客體驗採蚵的生態探索,除了購買,也讓遊客們可以深入體驗特有的蚵文化以及認識潮間帶生態環境,讓遊客體驗採蚵的樂趣,與現採現烤鮮蚵的美味。不僅讓蚵農多了一筆收入,也讓蚵農與遊客之間增進交流,進而帶動觀光。

也將蚵殼化為裝置藝術或蚵殼手作,並舉辦藝術節,吸引遊客,或以現烤鮮蚵,在周邊設置與吃相關的觀光,提供自行料理或代客料理。

設計議題

人口的老化及都市擴張壓力迫使土地轉型,魚塭養殖逐年式微,轉而朝向外海養殖蚵仔,但因養殖型態與環境永續觀念不足,造成濱海灘遍佈份棄蚵架和垃圾,對濱海生態環境造成衝擊,而既有漁村風貌也逐漸凋零。


牡蠣養活漁民,保護沿海生態,更是海洋環境健康與否的指標,但面臨工業區壓縮、環境劣化,牡蠣養殖是否將走入黃昏?如果繼續漠視,失去的將不只是牡蠣,而是海岸的未來。

定性定量